部门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概况>>部门规划

河南工程学院体育学科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校体育改革创新发展,提升我校体育学科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依据《河南工程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努力使体育工作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一专多能,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以体育特有的育人手段,积极配合学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严把学生身心质量关,从另一个角度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学校体育学科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   我校体育学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十二五”发展成绩与现状概述

“十二五”期间,河南工程学院体育学科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终身受益”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服务人才培养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大学公共体育项目课程改革“大课程平台+121模式”为核心,以“河南工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智能化和网络化建设为重点,一手抓组织制度建设,一手抓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全体教职工团结奋进、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在教学科研、运动训练、群体竞赛、服务社会、对外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全面提升了我校公共体育学科的办学水平,突出特色和亮点,其体育创新发展成效得到了河南省高校体协及同行的高度肯定,在2014年河南省高校体育专项工作检查中,受到河南省教育厅通报表扬,进入全省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先进行列。

(二)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分析

一是组织文化建设不断完善。体育教学部直属党总支重视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校党委和校行政正确领导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着力加强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党建为龙头,凝心聚力谋发展;不断完善修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认真实行部务公开制度,注重发挥部门党务机构、行政机构、教学机构、学术机构等组织的参与及监督作用,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领导班子管理决策能力明显增强,党员干部思想素质逐步提高,教职工综合素养日益攀升,形成了团结、务实、勤勉、创新、清廉的良好风尚,为部门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政治环境。

二是制度建设与管理步入规范。“十二五”期间,体育教学部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场馆中心、群体竞赛、学生体质监测、运动队训练、年终量化绩效考核等各项工作中,依据上级和学校有关文件和政策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逐渐步入实施制度化、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规范、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加强部门管理和有效运行的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为部门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三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在“十二五” 期间,引进优秀硕士研究生2人,在职教师新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使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比例达到59%(图教师学历比例);新晋升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使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6%(图教师职称比例);新晋升国家级裁判2人,外派在职教师进修学习70多人次,其中选送国内名校高访进修一年2人、出国学习考察5人; 1人获得“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1人获得 “河南工程学院十佳师德标兵”荣誉称号,5人获得校级双师型教师。

1                          2

四是体育项目课教改和教研成效初显。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大学体育》教学大纲,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依据工科院校特点,突破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统一模式的束缚,建立与工程教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公共体育项目课程 “大课程平台+121模式”,推进公共体育教学“课内课外一体化”,加快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步伐;新增太极拳、体育舞蹈、瑜伽、毽球四门体育项目课程,截至2015年底共开设体育项目必修课15门课程,体育选修课14门课程。顺利完成2013年、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公共体育课程建模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公共体育课程结构设计与实践》课题,教学研究成果指导和促进教学改革进程,其教学效果得到学校领导好评和省内高校同行的高度认可(图3、图4)。

3

2

      4

姚洁:课程架构

五是体育科研成果稳步提升。部门党政领导积极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搭建平台,在政策和制度管理上对教师申报课题、发表论文、评聘职称、学术讲座等方面给与积极支持和奖励。外请国内、省内知名学者或教授进校讲学5次,举办校内学术讲座13次,举办河南工程学院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2届。“十二五”期间,部门教师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46篇,其中核心论文41篇,鉴定或结项省级课题11项,主编,副主编教材7部。

六是校园阳光体育活动良性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活动的号召,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校园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每年校内常规比赛如:春季田径运动会、秋季趣味运动会、篮球赛、排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武术赛、健美操赛、健美健身赛等活动,丰富活跃了广大学生课余体育文化生活,在加强学生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团队培养、顽强拼搏等品质的基础上,培育20个学生体育社团健康成长,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扎实做好校内群体活动的基础上,加强运动队建设,“十二五”期间我校参加省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中成绩优良,共获得团体和个人单项冠军10项、亚军12项、季军10项,我校连续四年获得中国煤炭体协“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

七是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展示体育学科办学实力。为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注重对外交流学习与发展,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广泛与国内兄弟院校、地方政府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初步尝试合作效果良好,提升了我部体育学科办学实力。201511月,我校被授予河南省足球裁判员培训基地,另与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就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事宜已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开展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体育合作,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八是学生体质监测中心智能化建设及规范管理国内领先。河南工程学院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在原学生体质测试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于2014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该中心在高起点、严规范、重实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紧紧围绕实现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终极目标开展工作;中心下设三个室,即学生体质健康智能测试室、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实训室、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管理室(图5)。

       5

目前“学生体质健康智能测试室”和“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实训室”已经正常使用,运转情况良好。学生体质智能测试室的投入使用,克服了以往学生体质测试集中突击测试的现象和混乱作假等诸多弊端;采用数据库服务器通讯技术,实现智能筛选屏蔽无效测试数据,可以满足体质测试自动检验身份、自动判定有效成绩、自动记录成绩、自动保存成绩、自动查询成绩等多项要求,能确保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精确性和工作的严肃性。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成绩试自2011年纳入学分管理(共2学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督促学生积极锻炼的作用;倡导“以测促练”健康理念,为学生搭建训练和监测训练效果的开放式测试平台(每年3——11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闲暇时间预约测试,检查自己锻炼成绩,实现了锻炼——测试——接受指导——再锻炼——再测试的良性循环。通过逐渐完善网络化管理平台建设,认真做好相关咨询服务工作,加快建设监测评价与指导服务系统,解答学生训练和测试中遇到的问题,初步实现运用手机APP运动处方,指导学生有效进行科学锻炼身体,培养学生锻炼兴趣,自觉养成锻炼习惯。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库,及时向学校领导、学生院系、学生本人反馈信息,对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近三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格率显著提高,全校学生体质测试及格率稳定在91%——93%,我校连续5年获得河南省教育厅和高校体协“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组织奖。

九是加快体育场馆硬件建设运动场馆生均面积达到国标。“十二五”期间,学校党委对体育工作和阳光体育运动高度重视,对体育场馆建设给予了极大支持,学校体育场馆面积逐年增加、体育设施更新完善。新建南校区标准400M塑胶田径场1个(万人看台),新建桐柏校区300M塑胶田径场1个,新建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1个,新建南校区网球场地4块、排球场地4块、羽毛球场地7块、篮球场地22块,截至2015年底我校室外和室内运动场总面积达到16.99万平方米,生均室外运动场面积5.3平方米,生均室内运动场面积0.48平方米,均达到并超出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基本配备类室外场地设施生均面积4.7 m²,室内场地设施生均面积0.3 m²的要求。我校良好的体育场馆条件,能够很好的满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竞赛、课外活动的需求。

十是发挥学校体育硬件和软件资源服务社会声誉高。积极承办各类大型赛事,服务大众社会体育是我校体育工作的另一亮点。“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和师资优势资源,先后组织承办了河南省第十七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河南省第六届 “校长杯”乒乓球比赛、河南省高工委职工运动会、河南省中小学跆拳道锦标赛、郑州市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全国煤炭系统高校第一届“校长杯”乒乓球比赛等10次大型体育赛事,为学校发展和扩大学校社会声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 部门领导班子和党员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系统性不够,政治素养仍需继续提升,部分教师的自我要求还不够高,工作积极性、能动性还有待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凝练与宣传还比较欠缺。

2. 师资队伍建设还较薄弱,中青年教师学历结构按照学校要求仍然偏低,青年教师人才梯队存在断档,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教师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队伍的快速发展。

3. 体育创新团队凝聚力不够,科研团队研究方向不够明确,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不够积极,专业学术论文发表期刊级别偏低,高水平论文偏少,教师科研和教研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 “河南工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建设因资金短缺,至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研究室”没有建立,这对我校今后学生体质健康全程监控和科学指导及深入研究等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5. 全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人数比例较低,学生体育社团人数量和活跃度还不够,辐射面和影响力不大。

6. 校运动队训练常态化因没有工作量保证而执行不力,各项目运动队成绩不够稳定。

7. 虽然室内外体育场地数量已达标,但场馆设施质量较差,对校园文化及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室内运动场地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和教工课余俱乐部活动的需求。现有场馆和设施不能完全满足体育教学训练、师生课余锻炼和学校大型活动的需求,场馆设备的维护维修问题、体育器材的更新维护,体育场馆功能性缺乏、校区间分布不均等矛盾日益突出。

8. 场馆规章制度建立与执行管理不够规范,相关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二、 体育学科“十三五”面临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

当前,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重视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提高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内在需求,“健康第一”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以及学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必备健康身心的大背景下,河南工程学院体育工作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当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 发展机遇

1. 我校大学公共体育项目课程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深入推进“课内外一体化” 条件具备,创新思路和教改方向已得河南省高校体协领导和同行们的认可,这为我校今后公共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坚持这一正确的教改方向,并不断的完善提升,将是河南工程学院在全省高校公共体育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的重大机遇。

2. 我校体育工作自2007年升本十年以来,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全省高校同行中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上述成果的取得和长期积累的资源为河南工程学院体育学科“十三五”期间上层次发展、上台阶的进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们面临着厚积薄发的良好机遇期。

(二) 严峻挑战

1. 部分领导及在校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不够深刻,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客观存在,相当一部分人仍然缺乏健康管理知识,缺少体育锻炼意识,未养成自觉的体育锻炼习惯;如何通过大学体育改变学生的体育认识、激发运动兴趣、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是大学体育面临的持续性挑战。

2. 我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建设与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处于国内领先,但监测中心的监测研究室建设还没有投入建设,如果因资金不到位而建设停滞不前,将会面临国内高校同行的紧追挑战。学生的体质健康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如何通过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使学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更是当前大学体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3. 体育所具有的强大的育人功能,是大学生人格塑造、团队精神培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多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体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如何充分发挥体育强大的育人功能,让更多的职能部门和更多的人从思想根处认可体育,为学校转型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体育学科发展“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

(一)体育学科发展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育人为先,使学校体育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成为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成为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坚持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重,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强健学生体魄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切实获得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技能和体育习惯;坚持增强学生身心健康质量为上,将提升学校体育各领域的质量为工作出发点,重点解决影响学校体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把提高学校体育整体发展落实在实处。

(二)体育学科发展基本思路

按照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指导思想要求,对接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工作部署,秉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终身受益”的体育教育理念,围绕全面提升体育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与群体竞赛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健康第一、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实用性人才健康身心为目标,以更新理念、改革创新为导向,以体育学科内涵建设为主线,以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为重点,以体育师资队伍素质提升为核心,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科学管理为保障,以体育场馆设施升级建设为基础,依托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之“543计划”大背景,重点构筑学校体育学科发展“小543计划”平台,即5个重点工作平台: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平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创新工作平台、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创新工作平台、和式太极拳传承发展创新工作平台、校政企“学研训赛融合”开发创新工作平台;形成4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研究团队:即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创新研究团队、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创新研究团队、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发展创新研究团队、和式太极拳传承发展创新研究团队;每个创新团队要培养3名以上骨干教师,每个教师均有自己的研究成果。继续抓好内涵提升建设和科学管理措施,打造并形成河南工程学院体育学科优势和特色,实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不断开创学校体育工作建设与发展新局面。                

(三)体育学科发展定位

“十三五”期间学校体育工作以需求为导向,与国家战略、学校发展、行业发展同向同行,强化学科特色、优化学科结构、构建并实施体育学科发展“小543计划”。通过强化内涵式发展建设,到2020年,达到各项管理体制和绩效量化考核机制健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管理体系完善、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体系构成、科研团队明确方向成果质量不断提升、加快对外合作训学研赛融合进程办学特色凸显、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群体竞赛校园阳光体育文化建设品牌确立、室内外体育场馆设资源开发及体育设施质量保证、各项保障措施及实施水平明显提升。建设任务要紧密围绕“小543计划” 重点搭建5项创新工作平台而开展;依靠各个创新团队集体力量,在积极进取认真工作的同时,努力完成科研成果:省级以上课题12项,厅级课题15项,横向课题5项,科研经费55万元,专利5项,专著5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3篇,以科研催化引领学校体育创新发展、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力争使河南工程学院公共体育学科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并保持先进行列。

四、体育学科“十三五”主要建设任务与实施途径

(一)搭建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平台

1.    主要任务

1体育课程俱乐部模式教学是以课程改革与建设为手段,强化“课内外一体化”大课程体系建设与管理,对课内和课外课程实行俱乐部会员制模式的教学管理,课内继续推进学生“三自主”选项目必修课教学(教师为主),课内俱乐部课程项目由目前的15门增加到20门;课外推行学生自愿加入兴趣项目选修课训练(学生为主),达到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兴趣继续训练的锻炼效果。

2适时推行 “课内外一体化”大课程考核体系改革,将课内与课外学习训练成绩按照一定比例互通,激励更多学生参加课外运动锻炼。

3建设1—2门校级网络优质体育俱乐部项目课程。

4加强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提升和教师专业素质及能力提升。

2. 实施途径               

 1组建体育俱乐部教学创新研究团队,确立并培养1名团队带头人,培养3名以上中青年骨干教师;优先选派中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为教师队伍快速发展提供优良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2注重教师学历提升,力争硕士研究生教师比例达到70%;积极引进或培养2—3名博士学历教师,培养1—2名校级以上中青年骨干教师。继续做好校级教研课题,以教研创新成果指导教学实践,按时完成2018年校级教研课题结项和再次申报立项工作。

3坚持做好两年一届的体育教师技能大赛制度,强化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坚持两年一届的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制度,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营造以教研和科研创新促进部门各项工作快速发展的浓厚氛围。

4加大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意义的推介力度,每学期举办全校性体育讲座;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校报、橱窗等宣传平台,加大对俱乐部课程模式改革意义和推进目标的宣传和影响力。  

5重点培育课外学生体育俱乐部4—6个,建立健全初、中、高级会员管理体制(图六);以点带面探索试行逐渐推广,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锻炼,逐步扩大课外体育俱乐部会员比例,让“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在实处。

      6 

                          图2

 

6对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组织建设,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与扶持,逐渐扩大课外体育俱乐部校内知名度和影响力;注重对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干部和高级会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加快推进课外俱乐部球类比赛联赛制和舞操拳类巡回展演制,以此培养学生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号召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搭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创新工作平台

1.   主要任务

1)多渠道筹资建全“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下属第三个工作室即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研究室;以“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为载体,认真做好每年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指导工作。

2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学分制管理系统建设,加快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

3进行有关人体健康管理与促进专项课题研究。

4把“河南工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建设成测试仪器智能、监测体系科学、管理机制领先,在河南省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具有引领效应的先进单位。

     2. 实施途径

1组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创新研究团队,确立并培养1名团队带头人,培养3名以上中青年骨干教师。优先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为他们开展专项研究提供优良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2多渠道宣传学生体质测式学分制管理体系功能和意义,每学期举办全校性体育讲座,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校报、橱窗等宣传平台,加大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意义、要求及课外锻炼价值的宣传力度,特别要注重对大一新生进行专题讲座或组织学生会及班级干部开会部署,让每个在校学生明确测试与训练任务和达标具体要求。

3建立常态化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信息三级反馈机制(校、院领导和学生个人),每年终撰写《___年河南工程学院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白皮书》,并在相关网站上发布信息。

4加强与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学管领导的横向联络,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将学生体测成绩与评优评先紧密挂钩,促进学生体测成绩良好率的大幅提高。

5借助校政企“教训赛研融合”平台,积极申请纵向和横向课题,通过创新团队实效性研究,争取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使其进入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搭建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创新工作平台

1.   主要任务

1继续搞抓好校内各项目常规性运动会,培育出校园体育运动品牌赛事;同时大力倡导各个二级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运动会,推动校园阳光体育运动深入扎实与创新发展。

2加强武术、田径、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项目运动队建设,培育特色运动队。

3协助做好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联赛和展演的指导工作。

2.   实施途径

1组建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创新研究团队,确立并培养1名团队带头人,培养3名以上中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同时也要注重培养2——3名中青年竞训骨干教师。坚持科研和竞训两手抓,优先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为他们开展专项研究提供优良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2在深入抓好校园阳光体育活动、推进校内群众性体育竞赛的基础上,强化各个运动队日常训练管理,注重从各个渠道选拔优秀运动员,充分发挥调动这些优秀运动员积极性,坚持常年训练不间断。重点培育2—3支高水平(甲组)运动队伍,力争在河南省和全国大学生比赛中获得佳绩。

3强化“双师双能教师”培养:培养2—3名国家级裁判员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力争50% 教师具备“双师双能教师”资格(获取国家一级以上裁判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证书);为践行健康中国建设、服务社会体育、提升学校声誉做出积极贡献。

4凝聚校园体育、训练竞赛团队研究方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引领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创新发展。

(搭建和式太极拳传承发展创新工作平台

1. 主要任务

(1) 加强和式太极拳校园文化建设,力争经过3年努力,将和式太极拳培育成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努力使体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以体育特有的育人手段,积极配合学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严把学生身心质量关,促使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从另一个角度完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2) 积极开展和式太极拳教学和校内讲座,让学生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和式太极拳的起源发展、锻炼价值和育人功能,营造校园太极文化。

3申请并建立河南工程学院国家武术段位制初级段位考评点。

2. 实施途径

1组建和式太极拳传承发展创新研究团队,确立并培养1名团队带头人,培养3名以上中青年骨干教师。优先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为他们开展专项研究提供优良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2依托我校与温县和式太极拳学院两校共建合作的大平台,适时成立和式太极拳传习与发展研究工作室,成立武术段位制建设工作室。

3加强对太极拳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统一思想和认识,集中精力全面推进和式太极拳普通班“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教学和提高班“和式太极拳初级段位制规定动作”的教学。

4以第三教研室教师为骨干,积极推进和式太极拳技能传承和文化发展;每学期安排专项讲座、研讨、公开课、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教研室活动。

5培养5—6名和式太极拳中段位及考评员教师,培养5—6名和式太极拳中初级段位教师,为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提供便利给与支持。

 () 搭建校政企“学研训赛融合”开发创新工作平台

1. 主要任务

1在“健康中国”建设和学校转型发展大背景下,为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发挥我校体育学科硬件和软件优势,积极与政府和企业建立教学、竟训、科研、赛事长期合作关系,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教训研赛联盟创新体系。

2以校政企“学研训赛融合”开发创新工作平台为载体,提升我校体育学科在全省高校的社会声誉。

2. 实施途径

(1) 加快校企健身健美合作项目,以冠名赛事和设立校园阳光体育基金以及横向研究课题等合作形式,促进我校体育学科全面发展。

2加快校政篮球裁判员培训基地、武术段位制考评点等项目的合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完备就业资历提供良好条件。

3加快校校联合项目,建立河南大学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立温县和式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使校校联合进入实质性的合作办学程序。

(4)  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界多方合作,承办大型培训、大型赛事、体育会议及高峰论坛等活动,在锻炼自身队伍的同时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5加强体育场馆和设施更新及维修建设,保持良好的校园体育场馆文化环境,为校政企“学研训赛融合”开发创新工作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五、体育学科“十三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党务保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规划的实施提供

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1.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健全体育教学部直属党支部学习制度、党员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形势政策、党史国情等主题教育,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团结一心,以饱满的精神、开拓创新的意识投入到学校和部门教育改革的新实践中。

2.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扩大实施师生健康中国建设和健身指导计划,增强党支部的服务意识、党员的身份意识;拓展党总支组织生活空间,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活动载体与实现形式;完善对党支和党员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党支部和党员教育作用、引领作用、凝聚力量作用的发挥。

3. 加强领导班子和部门中层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工作流程;探索建立民主生活会测评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加强干部的作风建设,促使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完善部门干部分类选任和竞争性选拔制度,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和考核机制。

(二)制度保障。注重内涵式发展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和运行效率。

1. 进一步完善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明确工作责任和绩效考核标准,规范办事程序,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政务运行机制。

2. 坚持依法治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教职员工、特别是部门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认真落实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消防责任制,确保部门无重大责任事故和安全事故发生。

3. 推进部务公开、民主管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积极探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认真落实并完善部务公开制度。

(三)组织保障。做好统筹协调,加强约束激励。建立以部门总体规划为统领,总体规划与各专项任务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规划体系。部门党总支书记和主任为规划实施推进的总负责人,部门“小543计划”四个创新团队带头人为直接责任人,部门各中层机构负责人要做好分管工作积极协助。建立和落实目标责任制,对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分解,实行规划问责制,明确责任分工。实行各专项任务和目标考核制,将规划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年终绩量化效考核范围,重点考核规划中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

(四)人才保障。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体育教师整体队伍素质。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基本职责;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努力开拓教师在岗培训途径;重视后勤与保障服务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准和保障能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建立规范、科学、实用的考核评价体系。

(五)资金保障。积极开源节流,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财力保障。部门要利用好现有资源,积极开源节流,加大筹资力度,积极拓展筹资渠道,一方面通过校政企合作争取各种专项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出色的业绩获得学校更多资金的投入;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学校财务制度,积极推进节约型工作理念,建立健全部门谁主管谁负责的财务支出管理制度和经费包干使用责任制。

(六)评估保障。实行工作布置与落实、工作成效与检查相结

合的评估管理机制,建立规划实施信息实时反馈制度,重点做好各专项任务和目标评估、过程评估、绩效评估和协调性评估。加强宣传,及时总结有效经验,营造全体教职工关心和支持部门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1. 把学校体育学科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内容分解到每年的KPI指标(关键绩效指标),通过每年对KPI指标的对照检查和学校的考核,确保规划得以落实。

2. 规划方案确定之后,要通过各种渠道向每位教职工解读进行宣传,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明确岗位任务与发展目标,得到全体教职工的认可和支持,并使规划实施全程接受全体教职工的监督。

3.部门将规划的相关任务分解到具体责任人,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四个创新团队带头人和中层机构负责人每年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研讨,分析原因、破解难题、提出对策,并依据实际情况对规划进行适时调整,确保规划取得成效。

 

 


联系我们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龙湖祥和路1号            电话:(86)-0371-625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