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简介 |
现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部门规划 |
河南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 一、我校体育学科“十三五”发展成绩与现状概述 “十三五”期间,体育教学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校体育改革创新发展,提升我校体育学科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依据《河南工程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努力使体育工作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一专多能,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以体育特有的育人手段,积极配合学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严把学生身心质量关,从另一个角度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五年来,体育教学部在校党委校行政领导关怀下,全体教职工团结奋进、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基本完成了“十三五”时期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教学、科研、运动训练、群体活动、服务社会、校企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提升了我校社会影响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现回顾总结如下。 一是组织文化建设不断完善。体育教学部党总支全面从严管党治党、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提升政治站位,坚决扛起责任,以党建高质量发展推动部门事业高质量发展。 注重理论学习,通过总支委会、理论中心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教工党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途径以外,同时融合线上线下学习模式,突出抓好“学习强国”App等新媒体持续深化理论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党总支。制定了体育教学部《党建工作制度汇编》,规范党内生活,推进组织生活标准化。积极落实基层党组织“两化一创”创建和“五项工程”,切实加强班子自身建设,重视抓好教工党员队伍建设,严格工作标准,提升教工党支部党建业务水平。 二是制度建设与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十三五”期间,体育教学部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场馆中心、群体竞赛、学生体质监测、运动队训练、年终量化绩效考核等各项工作中,依据上级和学校有关文件和政策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健全、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逐渐步入实施制度化、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规范、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加强部门管理和有效运行的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为部门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制度保障。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整体素质有所提升。在“十三五” 期间,引进应用型人才教师1人,调入场馆中心工人2人;在职教师新取得硕士学位2人,使教师硕士学位比例达到82%(图1 教师学位比例);新晋升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使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9%(图2 教师职称比例);外派在职教师进修学习80余人次,其中外出读博1人,选送国内名校高访进修一年1人;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1人, 获得 “河南工程学院十佳师德标兵”荣誉称号1人,获得河南工程学院“师德先进个人”1人;获得校级双师型教师23人。2015年体育教学部共有教职工46人,5年来退休9人、调离2人、外出读博1人、病亡1人等共计13人,新进3人(教师1人,工人2人)截止2020年12月31日体育教学部现有教职工36人,其中教师编制33人,工人编制3人,教授1人,副教授12人,讲师17人,助教3人;具有硕士学位27人,学士学位6人。 图1 图2 四是体育项目课教改和教研成效显著,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特色项目发展逐渐形成。根据学校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体育教学部重新修订24门《大学体育》项目课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不断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截止目前,我校开设有足球、排球、男子篮球、女子篮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武术、太极拳、人体工程、健美操、女子形体、瑜伽、体育舞蹈、轮滑、空竹球基础、空竹球提高、空竹球高级班、女子越野行走、排舞、建身气功、体育保健(理论)、体育康复(理论)体育项目课,共计24门课程,体育选修课1门课程。 体育教学部经过数年教学改革探索与课程教材创新,构建了适应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结构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校园体育特色逐步形成;稳步推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促进课内外一体化、学生体质监测推进以测促练常态化、与和式太极拳学院等合作办学、实施校园阳光健身跑活动等,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将“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努力使体育工作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一专多能,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以体育特有的育人手段;积极配合学校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政、校企、校校深度合作,搭建特色科研与实训平台,广泛开展师生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构建了“学、研、训、赛”四位一体的体育育人模式。 调整现有课程结构,试行“体育教学121课程模式”,即1个空竹课程(必修必选)、2个爱好项目课程、1个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今后从业所必备体适能的职业实用性体育项目课程;即引导学生选择与专业技术工种关联度高的体育技能课程,从而建立与工程教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体育健身课程。“121课程模式”以体育特有的教育手段,积极配合学校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特色发展——空竹球项目国内领先 我校2016年正式开设《花样空竹》和《空竹球》课程,是国内最早开设空竹球课程的高校,至今已经历了5年的实践探索。现已形成《空竹球》课程初级、中级、高级俱乐部教学模式,每学期开设35个左右教学班,选修空竹课学生万余名。大学生通过空竹课程较系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空竹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练习空竹的正确技能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较强的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我校目前有专职空竹教师9人,特聘专家4人,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校传统体育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基本满足体育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并能延伸空竹课程的社会效应。学校现有专业的空竹练习场地16块,标准比赛场地8块。2017年成立校级空竹球社团协会,每年的校田径运动会及元旦晚会都有空竹社团队员的精彩表演。在师生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全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我们秉承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将空竹这一传统运动技艺与现代体育课程相结合,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空竹球”体育校本课程,做到普及与提高并重,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营造充满活力、健康快乐的校园体育文化。 2019年我校相继邀请3名全国空竹球届知名专家来我校开展指导教学训练和培养空竹球高水平运动员等工作,在2019年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我校学生佟宏润在空竹球表演中获得银牌;我校空竹球代表队在第十一届“宇晨杯”全国空竹球邀请赛中获得团体冠军,为我校赢得了荣誉。2019年12月在我校举办全国空竹球交流赛及研讨会,来自全国16个省份近50名专家在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中进一步对空竹球课程教学改进,比赛规则的补充修改,新型比赛空竹球器材的研发等进行了具体的研讨。 为全面提高我校师生身体健康水平,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寻求突破,体育教学部有关领导把我校关于推广空竹运动项目的想法和工作思路向上级做了汇报,得到了河南省高校体协和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总会的认可与支持。并在2019年河南省高校体育年会中进行了空竹球培训及推广。 我校是国内第一所开设 “空竹球”体育课程的高等院校。经过短短五年探索和发展,目前,河南工程学院已经是国内集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及推广为一体的空竹球运动项目基地。 五是体育科研氛围浓厚,高水平科研成果有所提高。部门党政领导积极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搭建平台,在政策和制度管理上对教师申报课题、发表论文、评聘职称、学术讲座等方面给与积极支持和奖励。外请国内、省内知名学者或教授进校讲学4次,举办校内学术讲座12次,举办河南工程学院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2届。“十三五”期间,部门教师共计发表学术论文72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4篇,结项省级课题6项,横向项目经费10000元,主编,副主编教材6部,专利3项,厅级以上获奖1项。 六是校园阳光体育活动良性发展。五年来,体育教学部充分调动更多层面、更大范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持续开展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校园阳光体育活动。配合校团委强化体育类社团建设,充分发挥体育类社团在体育文化建设中的组织载体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每年安排感知生态校园长跑活动,每年举办校田径运动会,以及健美操、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等院部联赛。通过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建设,实施体育教学班级课外校园健康跑制,并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用于体育课程化运作。群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实现既能引导广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又能发挥体育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培养争创一流的竞争意识,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正确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交流沟通的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上的育人作用。 体育教学部重视学生竞赛工作,以强化普通学生运动队建设为切入点,以引领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和竞赛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线,体育教学部科学调配有限经费,组建了武术、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健美操、跆拳道六个体育长训代表队。5年间,我校学生获得河南省体育竞赛团体第一名1项、第二名3项;个人冠军8项、亚军11项、季军3项。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七是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体育学科办学实力。为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注重对外交流学习与发展,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广泛与国内兄弟院校、地方政府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初步尝试合作效果良好,提升了我部体育学科办学实力及内涵。“十三五”期间,我校与各方合作相继在体育教学部建成了河南省足球裁判员培训基地,和式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河南大学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事宜等一批校校融合、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的高质量合作项目。通过开展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学校与企业机构之间的体育合作,极大提升了学校体育产业的厚度与广度,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八是大学生体质监测中心智能化建设升级改造,日常化管理规范,测试效率明显提高。河南工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在原设备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基础上,于2019年投入资金20余万元进行升级改造并投入使用,该中心在高起点、严规范、重实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紧紧围绕实现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终极目标开展工作;中心下设三个室,即学生体质健康智能测试室、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实训室、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管理室(图3)。 图3
目前“学生体质健康智能测试室”和“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实训室”已经正常使用,运转情况良好。学生体质智能测试室的投入使用,克服了以往学生体质测试集中突击测试的现象和混乱作假等诸多弊端;采用数据库服务器通讯技术,实现智能筛选屏蔽无效测试数据,可以满足体质测试自动检验身份、自动判定有效成绩、自动记录成绩、自动保存成绩、自动查询成绩等多项要求,能确保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精确性和工作的严肃性。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倡导“以测促练”健康理念,为学生搭建训练和监测训练效果的开放式测试平台(每年3月—11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闲暇时间预约测试,检查自己锻炼成绩,实现了锻炼——测试——接受指导——再锻炼——再测试的良性循环。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库,及时向学校领导、学生院系、学生本人反馈信息,对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近五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合格率显著提高,全校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稳定在95%—98%。 九是加快体育场馆硬件建设,更好服务广大师生。“十三五”期间,学校党委对体育工作和阳光体育运动高度重视,对体育场馆建设给予了极大支持,学校体育场馆面积逐年增加、体育设施更新完善。改造提升桐柏校区300M塑胶田径场1个,新建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1个,改造提升南校区网球场地4块、排球场地4块、羽毛球场地7块、篮球场地22块,截至2020年底我校室外和室内运动场总面积达到16.99万平方米,生均室外运动场面积5.3平方米,生均室内运动场面积0.48平方米,均达到并超出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基本配备类室外场地设施生均面积4.7 m²,室内场地设施生均面积0.3 m²的要求。 十是存在的不足和问题。1.师资队伍建设较薄弱,师资紧缺,无博士学位教师,青年教师人才梯队存在断档,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教师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队伍的快速发展。2.科研重视不足,造成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较少,今后将从制度建设和奖惩机制予以督促和量化。3. 体育创新团队凝聚力不够,科研团队研究方向不够明确,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不够积极,专业学术论文发表期刊级别偏低,教师科研和教研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4.“河南工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师资不足,至今空缺测试中心主任一职,这对我校今后学生体质健康全程监控和科学指导及深入研究等工作带来不利影响。5. 全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人数比例较低,学生体育社团人数量和活跃度还不够,辐射面和影响力不大。6. 校运动队训练常态化因没有工作量保证而执行不力,各项目运动队成绩不够稳定。7. 虽然室内外体育场地数量已达标,但场馆设施质量较差,对校园文化及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室内运动场地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和教工课余俱乐部活动的需求。现有场馆和设施不能完全满足体育教学训练、师生课余锻炼和学校大型活动的需求,场馆设备的维护维修问题、体育器材的更新维护,体育场馆功能性缺乏、校区间分布不均等矛盾日益突出。8. 场馆规章制度建立与执行管理不够规范,相关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二、体育学科“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擘画了“十四五”时期及更长远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体育教学部做好体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十四五”时期是迈向体育强国的第一个5年,随着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体医融合、小康社会等国家重大战略相继颁布,及其河南省的区位优势和郑州市中心城市建设等相继落实,为体育学科推动新兴产业引育和满足广大民众的健康康需求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当前,国家尤其重视体育工作,体育事业适逢重要发展机遇,各类体育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是疫情过后,通过全民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也成为当务之急,社会的发展需要体育相关专业的有力支撑。
(四)科研工作 1.实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项; 2.省部级项目立项5-6项; 3.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20篇; 4.实现科研经费总额达到355万; 5.学术专著5部; 6.科研成果转化、成果采纳5项; 7.举办主要国际或国内学术会5次; 8.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工作报告5次。
(五)竞赛工作 1.参加国家级体育竞赛,力争获得名次和奖项; 2.参加省级体育竞赛,获得团体前八名5项,单项前三名20项; 3.积极推进校园阳光体育活动良性发展,每年坚持举办5—6项学生联赛。
(六)场馆工作 1.改建篮球场10块,排球场5块,网球场5块,满足基本教学需要; 2.完成游泳馆校企合作进行升级改造; 3.我校室内体育场地严重不足,力争建设一座多功能综合体育馆。 (七)社会服务 1.承办国家级、省级比赛3-5次; 2.承办国家级、省级重要学术会议2-3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是师资队伍将迎来结构性的变化,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实现4-6人;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科学研究意识也将进一步加强,引进高水平运动技能型教师8-10人。为实现这一规划目标,体育教学部一方面要加强对规划的宣传,使部门全体教职工对体育教学部今后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等有明确的了解;三是成立落实规划领导小组,强力推进规划的落实。同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和检查,每年底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确保五年规划目标的完成。 (二)深化改革,增强质量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引领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好校体融合,结合教师承担的教科研项目,提高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应用型,加强特色项目建设和推广,不断提高和扩大我校社会影响力。加大引进和培养博士、学科带头人的工作力度,转变观念,树立人才是体育教学部进一步发展的第一要素,把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到战略高度。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根据体育教学部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规章制度和方法。坚持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加强民主管理、部务公开、教职工广泛参与工作机制。坚持量化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奖励,确保部门各项制度落实到日常教学科研中去。加强对教科研的组织与管理,采取更多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在教科研活动和为社会服务过程中创造财富、培育社会责任。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加强对教师职称晋升的指导和服务。 体育教学部全体教职工继续齐心协力,奋发拼搏,秉承“自强不息 博学精艺”的校训,发扬“严谨 勤勉 求实 创新”的河工校风,紧紧抓住学校创建“应用型大学”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体育教学为核心、以校园阳光体育为龙头,以科学研究和体育竞赛为两翼,以社会服务为支撑,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体合作,努力把体育教学部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公共体育教学单位,为学校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联系我们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龙湖祥和路1号
电话:(86)-0371-625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