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管理>>教学公告>>正文
体育教学部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3-10-15 14:08  

 

 

 

 

 

 

 

河南工程学院

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体育教学部

 

 

 

 

2023年9

 

 

 


体育教学部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部门概况

体育教学部是集教学、科研、运动训练、群体竞赛和实施校园阳光体育活动于一体的公共体育教学单位。现有教职工37人,其中专任教师33人(包含院部兼职教师9人),教辅人员4人;中共党员22人,其他党派2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1人;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23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人,硕士学位教师25人;国家健将级运动员3人,国家级裁判4人,国家一级裁判14人(17项目)。体育教学部是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职工队伍,连续五年获得中国煤炭体协“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连续八年获得河南省教育厅“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组织奖”。

体育教学部承担着全校公共体育课程和公共体育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经过数年教学改革探索与课程教材创新,构建了适应学生人文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掌握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校园体育特色逐步形成;稳步推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促进课内外一体化、学生体质监测推进以测促练常态化、和式太极拳学院等合作办学、实施校园阳光健身跑活动等,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将“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努力使体育工作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一专多能,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以体育特有的育人手段;积极配合学校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政、校企、校校深度合作,搭建特色科研与实训平台,广泛开展师生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构建了“学、研、训、赛”四位一体的体育育人模式。学校先后挂牌成立了“河南省足球裁判员培训基地”、“河南大学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和式太极拳传习与发展研究中心”、“郑州红樱桃体能与素质拓展研究实践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示范基地”、“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空竹球协会”等一批优秀的教学科研及实训平台。

体育教学部下设球类教研室、舞操教研室、民传教研室、空竹球教研室,另外有两个中心:场馆管理中心和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体育》教学大纲,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依据学校特点,突破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统一模式的束缚,建立与工程教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公共体育项目课程 “大课程平台+121模式”,推进公共体育教学“课内课外一体化”,加快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步伐,共开设体育项目课34门,体育公选课2门。我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在高起点、严规范、重实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紧紧围绕实现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终极目标开展工作。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的投入使用,克服了以往学生体质测试集中突击测试的现象和混乱作假等诸多弊端;采用数据库服务器通讯技术,实现智能筛选屏蔽无效测试数据,可以满足体质测试自动检验身份、自动判定有效成绩、自动记录成绩、自动保存成绩、自动查询成绩等多项要求,能确保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精确性和工作的严肃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督促学生积极锻炼的作用;倡导“以测促练”健康理念,为学生搭建训练和监测训练效果的开放式测试平台(每年3—11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闲暇时间预约测试,检查自己锻炼成绩,实现了锻炼——测试——接受指导——再锻炼——再测试的良性循环。同时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库,及时向学校领导、学生院系、学生本人反馈信息,对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我校连续年获得河南省教育厅和高校体协“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组织奖”。

体育教学部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承办各类大型赛事,服务大众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另一特色。近年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和师资等优势资源,先后承办了河南省第十七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河南省第一届大学生羽毛球比赛、河南省第六届“校长杯”乒乓球比赛、全国煤炭系统高校第一届“校长杯”乒乓球比赛、郑州市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等共计16次省市级以上的大型体育赛事,为学校发展和扩大学校社会声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22年度体育教学部积极传达校内外各项教科研信息,鼓励广大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共发表论文10篇 ,其中SCI收录2篇、CSCD收录1篇,CSSCI收录1篇、北大核心1篇等;2022年度完成横向课题2项,河南工程学院协同育人专项资助项目立项3项,横向经费到账合计80.7万元。目前,体育教学部科研和教研氛围良好,下一步将继续围绕学校和部门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营造科研氛围,不断强化内涵式发展。

今后,体育教学部将继续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继承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中心,以体育管理和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为龙头,以体育场馆建设器材保障为根基,以校园阳光体育创新发展为动力,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凝聚团队,攻坚克难,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与教师情况

体育教学部全体教职工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积极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爱岗敬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全面熟练地履行岗位职责。在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觉的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及学校荣誉感。体育教学部有多人次荣获学校“优秀中共党员”、“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体育教学部2022-2023学年有教职工3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23人,助教1人,教辅人员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5人;国家健将级3人,国家级裁判4人,国家一级裁判14人(17项目);教职工个人基本信息详见表1,专任教师职称学位统计见2。我校2022-2023学年体育课每学期平均周学时615学时,我部现有专任教师33人(含院部兼职教师9人),人均周20学时,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每10-12学时配备一名体育教师的标准。

1  体育教学部教职工基本情况一览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任职

状态

最高

学位

专业技术

职称

任教专业

名称

1

 

1976.09

在职

硕士

副教授

武术

2

 

1974.01

在职

硕士

副教授

网球

3

 

1976.06

在职

硕士

教授

排舞

4

张明纪

1968.05

在职

学士

副教授

武术

5

胡春红

1974.02

在职

硕士

副教授

健美操

6

白腾飞

1978.11

在职

硕士

副教授

武术

7

靳明丽

1975.12

在职

硕士

副教授

排球

8

胡晓波

1965.03

在职

硕士

副教授

排球

9

李雯娟

1983.01

在职

硕士

副教授

健美操

10

 

1987.08

在职

硕士

讲师

网球

11

 

1982.06

在职

硕士

讲师

健美操

12

时屹恒

1982.05

在职

硕士

讲师

足球

13

张国红

1969.04

在职

硕士

讲师

武术

14

朱轶龙

1988.02

在职

硕士

讲师

武术

15

孙启元

1984.06

在职

硕士

讲师

毽球

16

夏海龙

1988.10

在职

硕士

讲师

篮球

17

崔国文

1966.02

在职

硕士

讲师

足球

18

张作利

1982.07

在职

硕士

讲师

网球

19

 

1978.11

在职

硕士

讲师

健美操

20

 

1983.07

在职

学士

讲师

武术

21

 

1984.08

在职

双学士

讲师

篮球

22

杜寅鹏

1965.01

在职

学士

讲师

排球

23

冯世超

1980.09

在职

硕士

讲师

网球

24

 

1971.11

在职

学士

讲师

空竹

25

杨顺利

1980.02

在职

硕士

讲师

篮球

26

李诚浩

1984.06

在职

硕士

讲师

羽毛球

27

 

1985.10

在职

硕士

讲师

武术

28

 

1981.12

在职

硕士

讲师

足球

29

来晓刚

1983.04

在职

博士

讲师

网球

30

张迅

1986.11

在职

博士

讲师

游泳

31

白洋

1983.09

在职

硕士

讲师

空竹球

32

 

1988.04

在职

学士

讲师

武术

33

 

1982.03

在职

硕士

助教

乒乓球

34

 

1974.06

在职

中专

高级工

教辅人员

35

 

1985.11

在职

初中

初级工

教辅人员

36

 

1969.03

在职

大专

高级工

教辅人员

37

庞黎明

1968.04

在职

大专

技师二级

教辅人员

 

2 体育教学部专任教师职称学位统计(专任教师33人)

 

人数

所占比例

职称

教授

1

3.03℅

副教授

8

24.24℅

讲师

23

69.70℅

助教

1

3.03℅

学位

博士

2

6.06℅

硕士

25

75.76℅

学士

6

18.18℅

(二)生师比情况

2022-2023学年体育教学部共有专任教师33人(包括院部兼职教师9人),学生30000余人;体育课为学校公共课程,所有课程均对学生开放,每学期对12000余名学生开设课程,目前生师比为364:1,国家教育部要求生师比为300:1。

(三)教授承担课程情况

体育教学部2022-2023学年教授1人。教授承担课程情况见(表3)

3  体育教学部教授授课情况表

姓名

职称

2022-2023学年

第一学期学时数

2022-2023学年

第二学期学时数

2022-2023学年总课时

备注

汤静

教授

128

96

224

 

(四)青年教师培养情况

按照学校师资发展规划目标要求,特别是对教师学位学历的要求,目前体育教学部师资队伍建设还具有较大差距,如此发展下去将会影响到部门和学校的发展。尽快引进和培养博士教师是今后重点关注与加强的工作,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具体发展计划如下:

1、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

体育教学部每年承担全校学生的教学任务,按照上级对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的规定和要求,体育老师缺口较大;教师工作任务繁重,选不上体育课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2022-2023学年通过部门的努力,引进了2名辅导员和1位博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体育课程的压力。近两年内还要积极引进博士学位教师或者高层次的硕士研究生人才;同时积极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2、力争在职青年教师全部获取硕士学位

继续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业务学习进修,要求40岁以下的教师在职或脱产读硕学习并获取学位,有条件的攻读博士学位,达到中青年教师学历整体上一个层次。

3、注重队伍建设整体上台阶

注重不同年龄段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综合业务素质;有计划的组织学科骨干或优秀教师到国内重点院校专业进修学习或短期培训;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究,树科研正气、浓学术氛围;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要把整体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通盘考虑,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五)教学设备及资源的利用

1、教学经费与行政用房情况

为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在经费上给予较大的投入。详见2022年、2023年体育教学部经费表(表4) ,所有的经费专款专用,全部用于体育教学部的日常运行和场地的更新维护中。目前体育教学部所有行政用房见(表5)。

 

4 2022年和2023年体育教学部经费

公用经费

测试中心改造

专用经费

场地改造、器材购置

专用经费

2022年

70万元

0元

230万元(学校专款)

300万元

2023年

77万元

18万元

125万元(学校专款)

220万元

 

 

5 体育教学部行政用房

房间号

用途

使用人

备注

一楼会议室

会议

全体教职工

 

201

副主任办公室

汤静

 

202

书记办公室

周凯

 

205

会议室

全体教职工

 

206

教务办公室、科研办公室、

刘林、王芦英

 

207

副主任办公室

于跃

 

208

教授、博士工作室

来晓刚、张迅

 

209

场馆中心、党政办公室

张作利、夏海龙、吴罡、杨超、顾涛、庞黎明

 

大学生体测中心

大学生体质监测

白洋、周杨

 

资料室

存放教学资料

刘林

 

一楼仓库

存放教学器材

张作利

 

西区器材室

教学借还器材

庞黎明

 

南区器材室

教学借还器材

顾涛

 

桐柏路器材室

教学借还器材

杨超

 

南阳路器材室

教学借还器材

吴罡

 

球类教研室

教师办公

球类教研室教师

 

舞操教研室

教师办公

舞操教研室教师

 

民传教研室

教师办公

民传教研室教师

 

空竹球教研室

教师办公

空竹球教研室教师

 

空竹文化馆

空竹文化展览

李勇

 

 

2、教学场地与仪器设备情况

我校现有室内外运动场馆16.99万平方米,其中学生实际活动运动场地面积15.0743万平方米。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基本配备类要求学生实际活动室外场地设施生均面积4.7平方米,室内场地设施生均面积0.3平方米。我校现有学生实际活动室外运动场面积13.8527万平方米,室内面积1.2216万平方米,目前学校学生总人数32152人。生均室外运动场面积4.31平方米,生均室内运动场面积0.38平方米。详细数据见(表6);详细使用情况见(表7、表8)体育设备器材正常使用的器材设备资产共1416件套,物品价格2994059.80元;正常使用的办公家具类资产共476件套,物品价格119575.76元。目前我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及设备能够基本满足体育教学、群体竞赛、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

 

6 室内、外运动场面积统计表

运动场地

面积(m²)

合计

学生总人数

生均面积(m²)

西区

南区

桐柏路

南阳路

室外运动场

47267

52654

20652

17954

138527

32152

4.31

室内运动场

6716

4125

1375

0

12216

0.38

室内、外

53983

56779

22027

17954

150743

4.69

7 体育设施室外场地使用情况

名称

总量(个)

分布校区

数量(个)

使用情况

田径场

(含足球场)

4

龙湖校区西区

1

在用

龙湖校区南区

1

在用

桐柏路校区

1

在用

南阳路校区

1

在用

篮球场地

66

龙湖校区西区

20

在用

龙湖校区南区

30

在用

桐柏路校区

7

在用

南阳路校区

9

在用

武术场地

1

龙湖校区西区

1

在用

排球场地

12

龙湖校区西区

 5

在用

龙湖校区南区

 6

在用

桐柏路校区

 1

在用

网球场地

8

龙湖校区西区

4

在用

龙湖校区南区

4

在用

乒乓球场地

56

龙湖校区西区

12

在用

龙湖校区南区

20

在用

桐柏路校区

10

在用

南阳路校区

14

在用

羽毛球场地

7

龙湖校区南区

7

在用

毽球场地

4

龙湖校区西区

4

在用

空竹球场地

4

龙湖校区西区

4

在用

健身区

1

龙湖校区南区

1

在用

 

 

 

 

8 体育设施室内场地使用情况

名称

总量(个)

分布校区

数量(个)

使用情况

乒乓球

55

龙湖校区西区

13

在用

龙湖校区南区

30

在用

桐柏路校区

12

在用

羽毛球

6

龙湖校区西区

6

在用

空竹球

2

龙湖校区西区

2

在用

健身房

2

龙湖校区西区游泳馆

1

在用

龙湖校区南区

1

在用

健美操

4

龙湖校区西区

2

在用

龙湖校区南区

1

在用

桐柏路校区

1

在用

篮球场地

2

龙湖校区西区

2

在用

游泳场地

1

龙湖校区西区

1

在用

武术场地

1

龙湖校区南区

1

在用

形体场地

3

龙湖校区西区

1

在用

龙湖校区南区

1

在用

桐柏路校区

1

在用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我校开设有足球、男子篮球、女子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初级剑术、初级三路长拳、跆拳道(体育)、人体工程、健美操、体育舞蹈、轮滑、花样空竹双头(初级、中级、高级)、花样空竹单头(初级、中级、高级)、空竹球(初级、中级、高级)、女子越野行走、形体训练(体育)、排舞、健身气功、拓展训练(体育)、健身舞蹈、体育与保健(理论)、体育康复学(理论)体育项目课,共计34门课程,体育公选课2门。

体育教学部经过数年教学改革探索与课程教材创新,构建了适应学生人文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掌握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校园体育特色逐步形成;稳步推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促进课内外一体化、学生体质监测推进以测促练常态化、和式太极拳学院等合作办学、实施校园阳光健身跑活动等,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将“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努力使体育工作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一专多能,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以体育特有的育人手段;积极配合学校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政、校企、校校深度合作,搭建特色科研与实训平台,广泛开展师生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构建了“学、研、训、赛”四位一体的体育育人模式。

调整现有课程结构,试行“体育教学121课程模式”,即1个空竹课程、2个爱好项目课程、1个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今后从业所必备体适能的职业实用性体育项目课程;即引导学生选择与专业技术工种关联度高的体育技能课程,从而建立与工程教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体育健身课程。“121课程模式”以体育特有的教育手段,促进学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

四、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在一定的监控、评价、改进系统中,全体教职员工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责,在规定程序规定时间里,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要求,完成教学及教学管理各环节目标和任务的工作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稳定正常教学秩序,控制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保证并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和制度保证。我们以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环节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按步骤地对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各个方面和环节实施程序管理,并逐步完善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一)人才培养

好的质量保障体系需要老师的教学为基础,所以人才的培养也是该保障得以高质量运行的保证。2022-2023学年在校领导的关怀下,体育教学部新进了1名博士和2名辅导员体育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一些体育课程的压力,同时也能保障老师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未来体育教学部还会积极引进博士学位教师或者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人才,同时积极鼓励和全力支持现有在职教师继续提高自己的职教和科研能力水平,并且攻读更高的学位来充实和提高自己。

(二)教学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位作出了全新的,也是最高水平的概括,那就是学校体育要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通过体育课、课外训练和竞赛能够让广大青少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样的“四位一体”目标也就意味着学校体育工作必须要完成三件事:教会、勤练、常赛。为贯彻落实这一体育教学目标,我校公共体育课程实行在一定条件下的“三自主”学分制教学,学生可在网上选择上课时间、体育项目、授课教师;各个体育项目课程中要求考核内容专项技能占50%、理论知识占10%、身体素质占20%、平时表现占20%;原则上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完成体育必修学分,特殊情况可后推,直至修满学分。

(三)121课程模式

随着我校“十四五”规划开局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体育课程也在探索着如何配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讨和教材修订,以加强学生身体健康为宗旨,紧密结合各学科特点,调整现有课程结构,试行“体育教学121课程模式”,即1个空竹课程、2个爱好项目课程、1个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今后从业所必备体适能的职业实用性体育项目课程;即引导学生选择与专业技术工种关联度高的体育技能课程,从而建立与工程教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体育健身课程。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为依据,结合体育部的实际,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精心实施取得了较好的运行效果。该体系的特点侧重于:教学过程管理中的项目分解及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包括各主要教学环节;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罚、教改立项、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等;执行与监控的责任人及工作流程,通过各种信息反馈渠道协调各执行环节和机构的联系,从而确保质量监控体系能够持续协调高效地运行;教学质量体系体现了重视过程质量的监视与测量、持续改革,保障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可操作性、简便性。

(五)教学管理与质量控制

体育教学部是我校教学单位之一,学校教务处对各教学系部质量管理与控制规范有序,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堂常规、考勤制度、教案检查制度、听课制度、代调课制度以及课堂安全常规等制度健全、落实到位。学校就教学质量管理与控制下达有系列文件及规定,体育教学部按照学校要求也制定有相关规定。学校成立有教学督导组,体育教学部也成立了由主任、副主任、教务办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师骨干等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坚持教学检查常规化、制度化;教学检查实行“三级评教”:即督导组专家听课评教、教师互相间听课评教、学生对任课老师网上评教,并将评教结果予以公布;每学期部门均依据“三级评教”结果进行统计,统计结果作为 “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师评选的重要依据。

(六)体系运行成效情况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试运行以来,体育教学部的教学工作已见成效,形成了质量意识落实于教学及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特色。

1.增强了领导与教师的质量自控意识和持续改进意识。

监控系统构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所有教师的自我监控。过去,学校教务处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虽然重视,但有些鞭长莫及,部门领导对教学质量的也缺乏系统监控。部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部门领导与教师成了监控或者自我监控的主体,质量自控意识和持续改进意识大大增强。

2.完善了教学管理,规范了教学行为。

通过教学过程各环节和教学结果的表现形式的识别,关键监控点的识别,相应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修订,尤其是教学质量的监视、测量与评价,完善了教学管理,极大地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3.教师教学满意度。

体育教学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使教师质量意识增强,工作积极性提高,研究和改革教学的力度加大,行为更加规范,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满意度逐步提高。学生对教学总体评价良好。

4.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加强了对教学实施效果、课堂教学等关键监控点的监督,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五、学生群体活动与竞赛

(一)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有关精神切实加强我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牢固树立 “健康第一”的思想,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比赛活动。参见(表9)。

9 2022-2023学年学生校内比赛统计

比赛名称

比赛时间

参赛范围

备注

第十六届春季田径运动会

2023.4

全校学生

 

第十六届排球联赛

2023.5

全校学生

 

第四届靖宇杯乒乓球联赛

2023.5

全校学生

 

第四届靖宇杯羽毛球联赛

2023.5

学生

 

2023校园篮球联赛

2023.5-6

学生

 

2023年足球联赛

2023.5

学生

 

 

学校相继成立了19个学生体育社团,即羽毛球协会、篮球协会、国际标准交谊舞协会、网球协会、跆拳道协会、武术协会、排球协会、海森林街舞艺术团、空竹运动协会、河工轮滑协会、乒乓球协会、自行车协会、河工南联足球社、大学生健身社、轮滑部落、桐柏篮球社、羽毛球协会(分会)、乒乓球协会(分会)、游泳社。这些学生体育社团在开展校园体育活动中,发挥出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情况

我校从2014年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的要求,率先采用智能测试系统与体测中心的运行模式。为确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我校制定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计划、实施意见、测试工作管理制度、成绩录入和档案管理制度等相关文件及规定(详见河南工程学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意见)。按照测试要求体育教学部专门建立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购进有专业测试器材,能够满足和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根据国家规定每年12月底上传国家数据库,为了顺应国家的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测试安排每年上半年测试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下半年测试大一的学生。2022年上半年测试2019级、2020级学生、2021级学生,2022年下半年测试的是2022级学生。2022年度体育教学部顺利的完成了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

 

六、特色发展

我校2016年正式开设《花样空竹》课程,是国内较早开设空竹课程的高校,2018年我校创新研发出新型竞技运动-空竹球项目,在全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至今已经历了5年的实践探索,空竹球教学训练水平国内领先。现已形成《空竹球》课程初级、中级、高级俱乐部教学模式,每学期开设35个左右教学班,校内选修空竹课学生万余名。通过空竹课程较系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空竹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练习空竹的正确技能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较强的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2022-2023学年专职空竹教师有9人,其中特聘专家3人,我校教工还获批国家非物质遗产第四代传承人,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校传统体育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基本满足体育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并能延伸空竹课程的社会效应。学校现有专业的空竹练习场地16块,标准比赛场地8块。2017年成立校级空竹球社团协会,每年的校田径运动会及元旦晚会都有空竹社团队员的精彩表演。在师生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做到普及与提高并重,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营造充满活力、健康快乐的校园体育文化。

为全面提高我校师生身体健康水平,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寻求突破,我校体育工作得到了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体育局和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总会的认可与支持,我校相继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河南省民族传统项目示范基地,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空竹球协会主席单位。

2023年3月召开了全国空竹球项目发展研讨会,进一步完善了竞赛规则及项目发展目标。4月我校空竹球队员在河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了团体、男单、女单三项冠军,教师团体还全面负责了少数民族运动空竹球比赛的竞赛和裁判工作,9月体育教学部成立了空竹球教研室,为进一步项目教学科研发展奠定基础。2023年上半年教学团队还引导帮助十所大中小学开设了空竹球课程。

空竹球作为我校体育特色项目,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挖掘传统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以空竹教学为主的特色教育,培养学生“空竹文化”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化的体育特长,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并能继承与发扬,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合理的空竹教学和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掌握“空竹”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能自信地参与展示与表演,提升自我健身能力。把我校建设成为集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全国空竹运动项目基地。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较薄弱,师资紧缺,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教师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队伍的快速发展。

建议:

1)加大力度引进体育学博士;

2)引进优秀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专业硕士研究生和紧缺专业人才。

2.科研重视不足,造成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较少,体育学科专业没有平台,体育创新团队凝聚力不够,科研团队研究方向不够明确,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不够积极。

建议:今后将从制度建设和奖惩机制予以督促和量化。

3. 虽然室内外体育场地数量已达标,但室外设施陈旧,目前质量较差,对校园文化及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室内运动场地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和教工课余俱乐部活动的需求。另外高质量的场馆和设施较少,场馆设备的维护维修问题、体育器材的更新维护、体育场馆功能性缺乏、校区间分布不均等矛盾日益突出。

建议:

1)室外水泥体育场全部改造成塑胶场地,增加围网、灯光、排水等项目;

2)南校区筹建体育综合馆。

3)桐柏路和南阳路校区,体育场地逐步更新塑胶地面。

4.校运动队训练常态化因没有工作量保证而执行不力,各项目运动队成绩不够稳定。全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人数比例较低,学生体育社团人数量和活跃度还不够,体育场馆和资金投入受限,辐射面和影响力不大。

建议:

1)建议成立运动训练管理中心,全面指导学校体育文化活动和学生体育训练及比赛。

2)引进一批高水平运动专业教师,或者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练。

 

 

 

 

教学院长签字:

 

学院盖章: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龙湖祥和路1号            电话:(86)-0371-625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