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期间课堂教学秩序与质量,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常规要求”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实现教风与学风的良性循环,体育教学部于4月28日至5月23日期间开展集中巡课工作,具体方案如下。
一、巡课检查内容
1.教师课前准备情况。教师是否充分备课,做好教学资料、教学设备和教学工具的准备工作,提前5分钟进入教学场地,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教师执行课表情况。教师是否按课表上课;是否有私自调代课的现象,是否有迟到、早退或中途离开课堂现象。
3.教师课堂行为表现。授课进度和内容是否符合执行大纲的要求;教师着装是否合适,做到仪态端正,教态亲切,表述得体;是否存在接听手机等不符合学校要求的现象。
4.课堂教学组织情况。学生到课率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学生是否做和上课无关的事情;教师是否制止课堂违纪行为;是否有其他课堂违纪现象。
二、巡课检查要求
1.巡课采取现场巡查方式,采取校区包干制,随机抽查课堂教学情况。
2.巡课人员由部门领导、教学督导委员和科级干部组成,巡查时间分配(具体分组和时间分布见附件1)。巡查结束后需当日填写《巡课记录表》(附件2),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至教务办。
3.巡课时不提前通知授课教师,同时要应尽可能不影响师生注意力,避免影响课堂教学。
4.此次巡查工作重点巡查教学课堂基本秩序规范,可参考《河南工程学院课堂基本规范》(附件3);对发现的严重问题(属于教学差错与教学事故认定范畴的)或突发事件,应及时报教务处,教务处认真调查,依规从严从快处理。
5.每周二上午召开集体碰头会,针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总结,持续改进。
三、巡课结果运用
1.坚持问题导向,巡课中所发现的问题将作为今后改进工作的重要参考。
2.巡课结果作为教学质量评价和年终二次分配的依据之一。
体育教学部
2025年4月29日
附件1
集中巡课分组安排
时间 |
地点 |
巡查人员 |
检查情况 |
5月6日 5月13日 5月20日周二 |
龙湖校区 |
王芦英 李雯娟 |
|
桐柏路校区 |
靳明丽 |
|
时间 |
地点 |
巡查人员 |
检查情况 |
5月7日 5月14日 5月21日周三 |
龙湖校区 |
张作利 刘林 |
|
桐柏路校区 |
牛艳娜 |
|
时间 |
地点 |
巡查人员 |
检查情况 |
5月8日 5月15日5月22日周四 |
龙湖校区 |
周凯 白腾飞 |
|
桐柏路校区 |
靳明丽 |
|
时间 |
地点 |
巡查人员 |
检查情况 |
5月9日 5月16日5月23日周五 |
龙湖校区 |
于跃 夏海龙 |
|
桐柏路校区 |
靳明丽 |
|
时间 |
地点 |
巡查人员 |
检查情况 |
5月12日 5月19日周一 |
龙湖校区 |
汤静 李勇 |
|
桐柏路校区 |
牛艳娜 |
|
附件2
巡课记录表
日期: 巡查人:
节次 |
校区 |
授课教师及项目 |
课前准备 |
课程执行 |
课堂行为 |
教学组织 |
其他 |
是否充分备课,做好教学资料、设备、工具的准备,提前进入教室,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
教师是否按课表上课;是否有私自调课的现象,是否有迟到、早退或中途离开课堂现象。 |
进度和内容是否符合课程要求;是否仪态端正,教态亲切,表述得体;是否存在不符合要求的现象。 |
学生到课率;学生是否做和上课无关的事情;教师是否制止课堂违纪行为;是否有其他课堂违纪现象。 |
教学效果方面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3:
课堂基本规范
课堂要求 |
行为规范 |
1.教师职责 |
1.1遵守上下课时间,认真组织教学,维护课堂秩序,要求 学生靠近前排就座,及时制止学生课堂违纪行为; 1.2教师充分备课,做好教学资料、教学设备和教学工具的 准备工作,提前进入教室,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如要求 学生带齐教材或参考资料; 1.3重视课堂仪表,仪态端庄自然,精神饱满,举止文明, 音量适中,板书工整清晰; 1.4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积极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2.学生纪律 |
2.1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2.2上课带齐教材和学习资料,不携带与课堂教学无关资料 进教室 ; 2.3上课期间前排就座,保持安静,不交头接耳,不接打电 话,未经教师允许禁止使用电子设备; 2.4学习态度认真,聚精会神听讲,认真做好笔记,积极参 与课堂教学活动。 |
3.教学效果 |
3.1课堂教学体现“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内容充实新颖,反映学科前沿; 3.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多样,至少采用翻转课堂、项 目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对分课堂、Boppps模型等教学模式中 的一种模式组织课堂教学,避免单向灌输或照本宣科; 3.3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数字化课堂建设,将信 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 3.4注重课堂教学互动,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倡导创 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 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3.5关注学生到课率、抬头率、听课投入度和课堂气氛活跃 程度,提升教学目标达成度。 |